在殡葬礼仪的丰富内涵中,“做七” 是一项极具特色且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习俗,它宛如一座跨越生死之界的桥梁,连接着逝者与生者的情感世界。
“做七”,又称 “斋七”“七七追荐” 等,其历史源远流长,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。这一习俗源于佛教的轮回观念,认为人死后,在七七四十九天内,每隔七天,灵魂会经历一次轮回转世的关键阶段。在这期间,亲属通过举行各种祭祀仪式,可以为逝者的灵魂祈福,帮助其顺利往生,免受地狱之苦。这种观念与儒家的 “慎终追远” 思想以及民间对生死的敬畏之情相互交融,逐渐形成了完整的 “做七” 习俗。
从内涵上看,“做七” 不仅是对逝者灵魂的慰藉,更是生者情感的寄托。它是一种家庭和家族凝聚的方式,在共同为逝者祭祀的过程中,亲属们相互慰藉、相互支持,强化家族纽带和亲情关系。每一个 “七” 都代表着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和不舍,是一种无声的情感倾诉。
头七:是 “做七” 习俗的起始,被认为是逝者灵魂返家之日。在这一天,家人通常会在傍晚准备好祭品,如逝者生前喜爱的食物、香烛、纸钱等,摆放在逝者的灵位或遗像前。家中的门窗要打开,为逝者的灵魂留出通道。据说,逝者的灵魂会在此时回到家中看望亲人。有些地方还有在床头撒上灰的习俗,认为灵魂归来时会留下脚印。亲人们在这一天往往会保持安静,避免惊扰到逝者的灵魂。
二七:祭祀仪式相对简单,主要是继续供奉祭品,向逝者表达思念之情。此时,家人的悲痛情绪依然浓厚,祭祀过程中常常回忆逝者生前的点滴,寄托哀思。
三七:又称为 “散七”,在一些地区,这一天会有比较隆重的祭祀活动。除了常规的祭品外,可能还会请僧道诵经超度,为逝者的灵魂祈福。亲属们会聚集在一起,向逝者鞠躬行礼,祈求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安宁。
四七:民间有 “四七撞七” 的说法,认为这一天的祭祀活动可能会与其他特殊的气场相互影响。祭祀仪式依旧围绕着祭品供奉和对逝者的追思展开,家人会更加虔诚地祈祷,希望逝者能够得到安息。
五七:是 “做七” 中最为隆重的一个。在这一天,出嫁的女儿通常会准备大量的祭品,包括纸扎的房屋、金山银山、车马等,寓意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提供富足的生活。祭祀仪式上,亲属们会号啕大哭,尽情释放内心的悲痛。民间还有 “五七三十五,闺女来哭母” 的说法,强调了出嫁女儿在五七祭祀中的重要角色。五七被认为是逝者灵魂彻底离开人间的时刻,因此这场祭祀也是生者与逝者最后的隆重告别。
六七:祭祀规模相对较小,主要是家人继续为逝者供奉祭品,保持对逝者的怀念。此时,生者的生活逐渐恢复一些日常节奏,但对逝者的思念依然萦绕心头。
七七:又称 “满七”“断七”,标志着 “做七” 仪式的结束。在这一天,家人会再次举行祭祀,向逝者告别,希望其灵魂能够顺利往生。祭祀完毕后,象征着逝者与人间的联系逐渐淡化,生者开始真正接受逝者离去的事实,生活逐渐回归正常。